资讯分类
历史上的古都洛阳
来源:undefined人气:1更新:2024-06-17 17:10:58
纵观中国古代历史,就不得得不提四大古都西安,北京,南京,洛阳。都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不用的角色,都在不同时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我们今天就讲一下古都洛阳,一个不一样的古都。
洛阳古称雒阳、洛邑、京洛,位于河南西部、黄河中游,地处九州腹地,位于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带,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。地势西高东低,境内山川丘陵交错,地形复杂多样,其中山区面积占45.51%,丘陵面积占40.73%,平原面积占13.8%。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评价过洛阳,尽管张良是河南人。《史记,留侯世家》记载:刘敬说高帝曰:“都关中。”上疑之。左右大臣皆山东人,多劝上都雒阳:“雒阳东有成皋,西有崤黾,倍河,向伊雒,其固亦足恃。”留侯曰:“雒阳虽有此固,其中小,不过数百里,田地薄,四面受敌,此非用武之国也。不管从地里还是现在的数据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洛阳土地狭小,且多山地丘陵。四周无险可守,四面受敌。这也就引出了洛阳的二里头遗址、偃师商城、东周王城、汉魏故城、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。这五大都城遗址的不同命运。
二里头遗址(二里头是不是斟鄩,暂且不谈。虽然现在考古还不能证明,姑且说它是)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市东约18公里,偃师县二里头村。地处伊、洛二水之间。说起二里头不得不说夏的都城的概念以及变迁。《史记 五帝本纪》:(黄帝)东至于海,登丸山,及岱宗。西至于空桐,登鸡头。南至于江,登熊、湘。北逐荤粥,合符釜山,而邑于涿鹿之阿。迁徙往来无常处,以师兵为营卫。官名皆以云命,为云师。《史记》黄帝四处迁徙,没有固定的住处。在涿鹿修建了城邑,过一段时间,又到了别的地方,又再次修建城邑。夏朝虽然不像黄帝时期那样到处游走,但也带了一些同样的生活习俗,喜欢到处迁都。当时夏朝没有固定都城的概念,跟后来的商朝一样,总是不断迁徙。
夏朝从夏禹到夏桀时期所有的所谓的都城。阳翟(今河南禹州)→阳城(今河南登封)→平阳(山西夏县或者山西临汾)→阳翟(河南禹州)→斟鄩(河南巩义、偃师)→阳翟(河南禹州)→原(河南济源)→老丘(河南开封陈留)→西河(河南安阳)→斟鄩(河南巩义、偃师)。《史记 夏本纪 正义》引《汲冢古文》:太康居斟鄩,羿亦居之,桀又居之。
第一次太康居斟鄩,导致太康失国《楚辞·离骚》说,夏启死后,由其子太康继位,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。先有“五子”(太康的兄弟五人)争位,接着又有武观叛乱,广大庶民群众就借此展开了强烈的反抗斗争。这就使有穷氏的后羿有机可乘,他“因夏民以代夏政”,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。《史记 夏本纪》载:夏后帝启崩,子帝太康立。帝太康失国,昆弟五人,须于洛汭,作五子之歌。《史记 索隐》据《左传》:魏庄子曰:“昔有夏之衰也,后羿自鉏迁于穷石,因夏人而代夏政。恃其射也,不修人事,而信用伯明氏之谗子寒浞。浞杀羿,烹之,以食其子,子不忍食,杀于穷门。
第二次迁都斟鄩,夏桀失国。夏桀(?―约前1595年),又名癸、履癸,帝发之子,夏朝最后一位君主,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。在位52年(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—公元前1600年),都于斟鄩(今河南洛阳)。夏桀文武双全,但荒淫无度,暴虐无道。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,起兵伐桀,后被汤俘获,放逐于南巢,夏朝覆亡。数年后死于南巢。
启之子太康迁都到斟鄩是出于自己游玩更加方便,结果导致失国。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迁都到了斟鄩,结果夏桀还是被商汤所灭亡。夏朝两次迁都斟鄩,一次失国,一次亡国。斟鄩对夏朝来说意义重大,是别的地方不可代替的。(二里头是不是斟鄩,暂且不谈。虽然现在考古还不能证明,姑且说它是)
偃师商城上文中已经夏商没有固定的都城概念,频繁迁都。整个商朝一直都在迁都,前后一共进行了十三次之多。《尚书》中载,商朝人“不常厥邑”,说白了就是待不住。《尚书·盘庚下》云:“荡析离居,罔有定极。”又《尚书序》说:“自契至于成汤八迁,汤始居亳,从先王居。”汤至盘庚期间,商朝曾多次迁都。即仲丁自亳→隞→河亶甲自嚣→相(今河南安阳内黄)→祖乙自相→耿(今山